qq建设网站抖音seo是什么
1.里氏替换原则
里氏替换原则(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,LSP)由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里斯科夫女士在 1987 年的“面向对象技术的高峰会议”(OOPSLA)上发表的一篇文章《数据抽象和层次》)里提出来的,她提出:继承必须确保超类所拥有的性质在子类中仍然成立。
里氏代换原则是开闭原则的重要方式之一,由于使用父类对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子类对象,因此在程序中尽量使用父类类型来对对象进行定义,而在运行时再确定其子类类型,用子类对象来替换父类对象。
里氏替换原则优点
- 约束继承泛滥,它也是开闭原则的一种很好的体现。
- 提高了代码的重用性。
- 降低了系统的出错率。类的扩展不会给原类造成影响,降低了代码出错的范围和系统出错的概率。
- 加强程序的健壮性,同时变更时可以做到非常好的兼容性,提高程序的维护性、可扩展性,降低需求变更时引入的风险。
里氏替换原则的实现方法
里氏替换原则通俗来讲就是:子类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,但不能改变父类原有的功能。也就是说:子类继承父类时,除添加新的方法完成新增功能外,尽量不要重写父类的方法。如果通过重写父类的方法来完成新的功能,这样写起来虽然简单,但是整个继承体系的可复用性会比较差,特别是运用多态比较频繁时,程序运行出错的概率会非常大。如果程序违背了里氏替换原则,则继承类的对象在基类出现的地方会出现运行错误。这时其修正方法是:取消原来的继承关系,重新设计它们之间的关系。
以下假设一个场景并用代码演示(项目代码名称为LSP):
创建类Number.java,代码如下:
public class Number {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A a = new A();System.out.println("10-5=" + a.func(10, 5));System.out.println("6-10=" + a.func(6, 10));System.out.println("-----------------------");B b = new B();//本意是求出 11-3 和 1-8 但是由于重写改变了之前的职责System.out.println("10-8=" + b.func(10, 8));System.out.println("10-50=" + b.func(10, 50));}
}//类 A
class A {// 返回两个数的差public int func(int a, int b) {return a - b;}
}class B extends A {//重写了 A 类的方法, 可能是无意识public int func(int a, int b) {return a + b;}
}
运行结果如下所示:
10-5=5
6-10=-4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0-8=18
10-50=60
造成这样的结果,原因就是类 B 无意中重写了父类的方法,造成原有功能出现错误。
修改代码,改为用LSP原则:
创建代码NumberOCP.java,代码如下:
public class NumberLSP {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A1 a = new A1();System.out.println("10-5=" + a.func(10, 5));System.out.println("6-10=" + a.func(6, 10));B1 b = new B1();//因为 B 类不再继承 A 类,因此调用者,不会再 func 是求减法 ,调用会很明确System.out.println("10-8=" + b.func(10, 8));System.out.println("10-50=" + b.func(10, 50));//使用组合仍然可以使用到 A 类相关方法System.out.println("18-6=" + b.func2(18, 6));}
}//创建一个更加基础的基类
class Base {//把更加基础的方法和成员写到 Base 类
}//类 A
class A1 extends Base {// 返回两个数的差public int func(int a, int b){return a - b;}
}class B1 extends Base {//如果 B 需要使用 A 类的方法,使用组合关系private A1 a = new A1();//重写了 A 类的方法, 可能是无意识public int func(int a, int b){return a + b;}public int func2(int a, int b){return this.a.func(a, b);}
}
运行结果如下所示:
10-5=5
6-10=-4
10-8=18
10-50=60
18-6=12
2.依赖倒转原则
依赖倒置原则的原始定义为:上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下层模块,两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;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,细节应该依赖抽象,其核心思想是:要面向接口编程,不要面向实现编程。
依赖倒置原则的定义
-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,二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
- 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,细节应该依赖抽象
- 依赖倒置的中心思想是面向接口编程
- 依赖倒置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:相对于细节的多变性,抽象的东西要稳定的多。以抽象为基础搭建的架构比以细节为基础的架构要稳定的多。在 java 中,抽象指的是接口或抽象类,细节就是具体的实现类
- 使用接口或抽象类的目的是制定好规范,而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操作,把展现细节的任务交给他们的实现类去完成
作用
- 可以降低类间的耦合性。
- 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。
- 可以减少并行开发引起的风险。
- 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。
实现方法
使用接口或者抽象类的目的是制定好规范和契约,而不去涉及任何具体的操作,把展现细节的任务交给它们的实现类去完成。所以我们在实际编程中只要遵循以下4点,就能在项目中满足这个规则。
- 每个类尽量提供接口或抽象类,或者两者都具备。
- 变量的声明类型尽量是接口或者是抽象类。
- 任何类都不应该从具体类派生。
- 使用继承时尽量遵循里氏替换原则。
以下假设一个场景并用代码演示(项目代码名称为DIP):
创建类Dependecy.java,代码如下:
public class Dependecy {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Person person = new Person();person.receive(new Email());}
}class Email {public String getInfo() {return "邮件信息: hello,world";}
}class Person {public void receive(Email email ) {System.out.println(email.getInfo());}
}//增加微信
class WeiXin {public String getInfo() {return "微信信息: hello,world";}
}
运行结果如下所示:
邮件信息: hello,world
如果我们获取的对象是 微信,短信等等,则新增类,同时Perons也要增加相应的接收方法
解决思路:引入一个抽象的接口IReceiver, 表示接收者, 这样Person类与接口IReceiver发生依赖因为Email, WeiXin 等等属于接收的范围,他们各自实现IReceiver 接口就ok, 这样我们就符号依赖倒转原则
修改代码,改为用DIP原则:
创建代码DependecyDIP.java,代码如下:
public class DependecyDIP {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//客户端无需改变Person person = new Person();person.receive(new Email());person.receive(new WeiXin());}
}class Person {//这里我们是对接口的依赖public void receive(IReceiver receiver ) {System.out.println(receiver.getInfo());}
}//增加微信
class WeiXin implements IReceiver {public String getInfo() {return "微信信息: hello,world";}
}class Email implements IReceiver {public String getInfo() {return "邮件信息: hello,world";}
}//定义接口
interface IReceiver {public String getInfo();
}
运行结果如下所示:
邮件信息: hello,world
微信信息: hello,world
高层模块Persion没有依赖底层模块Email和WeiXin,而是依赖抽象(IReciver)
细节(Email、Weixin)依赖抽象(IReciver)
以上代码下载请点击该链接:https://github.com/Yarrow052/Java-package.git